阿木都不好意思了,连连推辞道:“多了多了,用不了这么多的。娘子已经给了我们那么多好处,阿木哪怕是不收钱都使得。”
这一会儿的功夫,又是给自己塞钱,又是给二丫工做,这位掌柜娘子简直就是财神奶奶啊!
周疏宁把钱交到了阿木的手上,说道:“你们两口子都有一门糊口的技术,靠着这门技术就能赚钱养家,确实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过活。你嫂子也好,张鑫昌也罢,都不能左右你们的人生。不过眼下张鑫昌还没把二丫的事忘了,你们该躲还是要躲好。隐忍一时如果能换来半生太平,倒也值得。”
二丫和阿木连连点头,其实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小胳膊拧不过粗大腿,小百姓怎么可能干得过骁王身边的红人?
不过周疏宁却不会一直隐而不发,等到他羽翼丰满了,迟早把这些为祸乡里的驻虫一举铲除!
长孙清明把棉花运到小木匠家后,周疏宁又教二丫用筷子做纺线的“布吉”,指导她怎样把线纺的又细又均匀。
二丫说的没错,她确实是纺线的一把好手。
周疏宁小时候见过奶奶怎么纺线,二丫纺出来的线简直和奶奶一模一样。
一手摇手柄,纺轮便转动起来,再由绳子串过锭子,带动着锭子一起高速旋转。
将布吉撕出一个绳头,绳头缠上纺车,细白绵软的绵线便源源不绝的被纺了出来。
纺到一定长度,再回摇手柄半圈,纺出来的线便缠到了绽子上。
周疏宁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非常不错,就是这样纺。这一包棉絮有二百多斤,把它全都纺成线就可以了。”
二丫的脸上也染上了惊喜,问道:“这叫棉花?掌柜娘子可还有?”
周疏宁笑答:“有,我种了好几亩地,现在已经出苗了。待到今年秋里,棉花丰收了,说不定还能给你们未来的小宝宝做身棉衣。”
二丫被周疏宁说的害了羞,但还是忍不住的憧憬了起来:“这么舒服宣软的线织出来的布料,定也是十分绵软暖和的。”
周疏宁点头:“那必须的!以后防冻御寒,就全靠它们了!”?
第39章开始批量收购小麦
这个时候众人才明白过来,这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周疏宁却把它当个宝,原来真是个宝。
围观了整个过程的长孙清明也是对周疏宁越来越佩服,从前对她不了解,以至于自己对她生出了偏见。
如今了解的越深入,越觉得她是个难得一见的奇女子。
性格虽是狂放了些,但谁说女子就不能狂放的?
这半个月周疏宁忙的脚不沾地,豆腐厂的运行终于进入了正轨,每天至少能做三千斤的豆腐。
这三千斤的豆腐运往北疆的各个郡县,共设立了六个分销点,每个分销点五百斤。
周疏宁交待了营销手段,也不用做别的,只要拿豆腐和五花肉在门口炖着,不出半天五百斤豆腐便能卖光。
如今的北疆便出现了这样一副盛景,家家户户以吃豆腐为荣,豆腐以然成为了北疆人民餐桌上最为时尚的一道菜品。
就连骁王大营也派人去买豆腐,周疏宁为了防止骁王和百姓抢豆腐,专门给他们开辟了订单通道,让豆腐厂做好直接给他们送过去。
骁王虽然嚣张跋扈,倒也从来没拖欠过豆腐款。
可见夺嫡这种事,跟人品没有关系,只是和立场有关。
当然,仅就这件事还不足以评断骁王的人品,毕竟如果他是个贤明的王爷,就不会纵容张鑫昌为祸乡里了。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骁王是堂堂亲王,为什么会和张鑫昌之流混在一起?
周疏宁现在没有余力管别的,也只是在长孙清明面前吐槽了一句。
长孙清明竟然也没有瞒着他,直接道出了其中原委:“因为矿。”
周疏宁一脸不敢置信的看向长孙清明,就听对方继续道:“张鑫昌身在北疆,为什么会如此富庶,你可曾想过为什么?”
周疏宁道:“不是说他……鱼肉乡里吗?”
长孙清明嗤笑一声:“你觉得北疆的乡里,能有多少民脂民膏供他搜刮?”
周疏宁的眼中露出狐疑,问道:“你的意思是说……”
长孙清明淡淡的冷笑了一声:“北疆多矿脉,但这些矿脉多数都在公。只有少数矿脉,被私人悄悄掌握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