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夫听着他的话,举起油灯仔细地看了一下于文清的后脑,然后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按了按。
于文清‘嘶’地痛呼了一声。
何大夫放下了油灯。
“没什么大碍,就是没有伤口的话,可能脑袋里会有瘀血,我给你开个方子。”
“谢谢何大夫。”
何大夫坐在案前写好了方子,于母也正好赶到。
“哎呦我的儿,你怎么这般不小心?”
“娘,儿子并无大碍,何大夫也给我看过了。”
“那就好那就好,谢谢何大夫了。”
何大夫拿着方子递给她,“我先给他抓三帖药,回去后三碗水煎成一碗,三天一贴,喝完了回来医馆,我再检查一下。方子上写了用法,你家文清识得字,忘记了看一下便好。”
说罢何大夫转身打开药屉开始抓药。
很快他抓好了三帖药,“药钱加诊费统共八钱银子,药在午后服用。”
于母付了银子,拿好药,扶着于文清离开了。
*
天亮了。
“第一条命没丢。”
云蓁在房里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
下一次剧情得在明年于文清在县里考完小考成了秀才之后才会触发。
(考秀才的考试称为童试,也称小考,考生称为童生。)
原来他得了原主一条命,也得到了玄猫的许多福运,在乡试上大放异彩得了第一成了案首,在于家村可是出了名的,十六岁的案首,可以称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至于现在,谁知道他还能不能考上秀才呢?
且看着吧。
云蓁可没那么好心给他福运让他考上秀才。
反正他考得上还是考不上,第二次剧情也不会不发生。
虽然剧情有些偏差,但大致上还是一样的,云蓁现在就只需要等到时间到了,就能继续吃瓜看戏。
哎,想一想心情就不错。
离县里的小考还有几个月,村里的童生们都在为这场考试准备着。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于家村的童生们在过了年后,离考试还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时,开始启程前往县城了。
于家村到连峰县大概一百五十里路,坐普通的马车大概两三天就到了,如果单靠走路,需要七八天。
毕竟读书人身体弱得很,又为了保证不会在路上病倒,他们一般一天走大概二十里就不再前行了。
提前去是为了能早些在县城里预定到好的宅子或者房间,能够在考前安心温书。
于文清和一些年纪相仿的同窗一起出发。
租马车有些贵,虽然学子们咬咬牙也能负担得起,但租了马车他们到时候吃住条件就可能不大好了。
于是他们租了牛车先到了渔溪镇,与一些渔溪镇的同窗汇合后,一起步行去的县城。
花了几天时间,他们到了连峰县。
宽裕些的学子自己租小宅子,其他学子则合租住在一起,环境都还算安静,适合温书。
离小考不到一个月,学子们都老老实实地温书,于文清也不例外。
小考这天,考场外既有十来岁的孩童,也有五六十岁头发花白的老人,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