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日常小事也就罢了,可这些事就没有一个小的。
最小的恐怕都要关係数十万黎民生死,一旦有一丝失误,都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他怎么敢啊!
朱由检眼见倪元璐有些鬆口,当即抓准时机,加大力度。
“朕相信元辅之能,定能妥善处置。”
“元辅也且宽心,朕当然不会让元辅孤身一人肩挑的。”
“朕已命南京史尚书、周王火入京,辅佐元辅。”
“这京中之臣,也任由元辅驱使。”
“且如此多事,朕又没让元辅一起办好,事也分轻重缓急吗。”
“这……”倪元璐咬咬牙,最终还是点头应下。
皇帝和你商量,是看的起你,若是再扭捏下去,反而不美。
而且这些个事放在平时,哪怕只办成一件,都是可以吃到老的政治资本,更不用说如此多的大事要事。
只要按部就班的办完,他倪元璐最少也要名留青史,成为王安石谢安于少保之类的人物!
“臣定当肝脑涂地,寧死也必不负陛下之厚爱!”
“只是这万般事宜,孰轻孰重,孰急孰缓?”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政务院组建、常备三营建立为急,辽东四镇组建其一、辽东防线重塑为重。”
“既如此……等等!”倪元璐笑容僵硬在脸上。
“常备三营又是什么!?!?”
“朕没跟元辅说过吗?”朱由检刚说完,立马就尷尬了起来。
他好像还真没跟倪元璐提过,当时他觉得倪元璐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就只给了王家彦和黄得功。
谁知道这俩货居然没跟倪元璐说过,你们真就不结党啊?
想到这,朱由检赶忙摆摆手,倪元璐的工作確实多的有点离谱了,再加担子他真怕这个老头死这。
“没事元辅,朕只是想將京营改为常备三营,你知道就好了,剩下的具体事宜朕让黄得功王家彦二人去办。”
倪元璐这才鬆了口气,反正朱由检在军事上的成就,已经直逼成祖宣宗,轮不到他表意见,而且他也很赞成黄得功王家彦二人。
有他俩经办,出不了岔子。
“那臣就先以政务院改制为先,同时让英国公和开海伯就地先行组建临时防线。”
“这个你自己看著办。”朱由检无所谓的摆摆手。
说著又从近侍手中接过一卷黄绢,递给倪元璐。
“这是朕给辽东四军设立的编制和具体细节,你拿回去好好看看,然后跟黄得功王家彦他们商量一下。”
“没有什么遗漏之后,就让户部算算需要多少银子,朕给你们拨,让兵部开始筹备组建。”
“除了郑森部和戚远部之外,大明军队隨便挑选,朕给你们抽调之权。”
说罢,身边近侍掏出一封圣旨,大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绍膺鸿业,夙夜兢惕,惟虑政枢失统,国本弗寧。兹有內阁元辅、政务院揆倪元璐,器识宏深,忠勤素著,协赞机务,屡彰勋劳。当此江南巡狩之际,朕欲躬察民瘼,整顿纲维,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政不可须臾荒怠。
特命尔倪元璐,以文渊阁大学士兼领监国之重,统摄百官,裁决庶政。
凡六部诸司、军国机务、钱粮刑名,皆准便宜行事,內外章奏,悉听批答,三品以下官员黜陟,皆得专决。
南京户部尚书史可法、宗室周王朱恭枵,即日入京协理,文武诸臣皆受尔节制。
辽东四镇之防、察哈尔牧民之安、秋税收兑之务,並各省灾賑兵备等事,俱依前议,务从办,以固社稷。
监国之期,暂以五个月为限。
朕期尔以伊尹之任,周公之忱,总率群僚,克承朕志。若有疑难,六百里加急奏闻,朕自裁之。待朕南归之日,必以功定赏,昭示天下。
尔其慎持钧衡,毋辞劳瘁,钦哉!
崇禎十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