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还入关吗?
且说张献忠將部队再次精简一番,裁汰掉大部老弱,仅留下二十四万精锐,日行六十里的度直奔巫峡而去。
左良玉等部还没反应过来,便被大西军前锋夺了大部渡船。
放在以往,这种相隔两千里以上的战报,最少要十五日才能送抵京师。
前提是有人敢冒著“督战不力,放贼逃脱”的罪名,来写这份战报。
然而自从朱由检以关寧军和京师残兵,大破闯逆百万大军的消息,如滴墨落水般,在早就乱成一锅粥的大明境內飞快扩散开来。
几十万溃军证实了这个消息。
而后又是重整兵部,裁撤监军文臣,兴建英烈祠,与天下將士许下承诺,提高军卒武將地位等一系列操作传出。
局势瞬间就变了。
无论是各镇军头看出大明还没到亡国的地步,担心秋后算帐。
还是因为打不过京师力破百万的精兵悍卒。
別管原因如何,反正没人敢和之前一样,把京师当空气。
自张献忠转向开始,到京师收到这个消息,仅仅过去了五日时间。
在这五日內,大明境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自成携四万溃军以及北直隶各地约三万守军,以极快的度往大同赶去。
跟著他出征的数十名战將,只回来了半数不到,大將刘宗敏战死,刘芳亮战死,田见秀战死,袁宗第北逃。
位於河南境內的左军李岩部十万人也在陆续撤回山西。
面对军心不稳的闯军,又兼京师大胜,河南与南直隶的三镇明军集兵十三万,想趁李岩退兵之际,给他来个大的,在皇帝面前露露脸。
於是高杰出南阳,刘良佐、陈永福出开封,试图两路夹击李岩中军。
却被后者在汝州以三万人设伏夜袭,陈永福部四万人死战不退。
谁知高杰与刘良佐因为夜色,不知伏军有多少,竟不敢派兵支援。
陈永福力战而死,大军溃散。
高杰刘良佐却连溃兵都懒得收敛,急匆匆带部溃逃般躲回开封。
眼睁睁看著李岩携河南半境的財富,慢悠悠的回返山西。
作为河南道內的最高层,散尽家財,死守开封三次的周王朱恭枵肯定不能忍啊,当即派出一骑快马,入京告状。
同时,京师內也生了几件大事。
先便是素有北王南史之称的蓟辽总督王永吉,领关外五十万军民回到了北直隶。
北王南史指的是京师行在王永吉和南京行在史可法。
后者的大名朱由检如雷贯耳,南明第一臣,一手促成了南明的存在,能力毋庸置疑。
而王永吉能和史可法齐名,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农民军起义,四海动盪之时,王勇吉孤身入鲁,將同样想要造反的山东道一力压下。
崇禎十六年清军入关,山东大部沦陷,王永吉不报损失,等清军掠夺够了回关外之后,王永吉又將山东各地收回,上报恢復失地。
崇禎知道这些骯脏事,却觉得王永吉有急智,便派他去辽东。
得封蓟辽总督之后,又提出弃关外三镇的最后一镇寧远,整军回撤山海关,既能和京师互为遮掩,又能南北夹击李自成。
崇禎也同意了。
只是后来李自成破京师,多尔袞打出为明朝报仇的旗號,王永吉和吴三桂一起降清,成功位列2臣榜。
此时朱由检没吊死,反而打退了李自成。
王永吉自然带著关外军民回返关內。
不过这老小子有点怂,察觉到关外建奴有集合的跡象,山海关的关寧军主力又回京勤王去了,根本挡不住建奴。
当即立断,越过山海关,带著五十万军民直接来到了京师附近。
给本就缺粮的京师,增加了三十万石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