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斯奕打开车窗,车里太闷,晃得他头疼,身边的黎烟却没什么不适,像是来过这里很多次。
“你似乎对梧津很熟悉。”他说。
“对于我和小姨来说,梧津是个特别的地方。”
“多特别?”
“就像我们的第
二故乡。”
黎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族,却一整个家族都是手艺人。
名声大起是近十年的事,归根究底离不开“传承”二字。
太公兄长那一脉擅碑拓,梧津最大的古寺外墙上的佛经就是经表舅拓上;太公小妹那一脉擅刺绣,曾有幅双面绣作品被收入文物馆;黎烟太公则是做油纸伞的,后来传承给阿公、舅舅、小姨,八十年代曾有一部电影钦点阿公为之制伞,黎氏油纸伞的名声就是这么起来的。
黎烟随母姓,除了父亲早逝之外还因黎家的手艺不传外姓。
在黎氏的手工艺品还没名声大噪时,曾经在梧津有个汇集黎家手工艺品的作坊,空间宽阔的厂房是黎烟童年的容器。
黎嫣嫣心脏不好,不能跑不能跳,黎烟便把橡皮筋扯开,一头套住装满桐油的桶,一头套在黎嫣嫣的小腿。
黎嫣嫣总是坐着看她蹦蹦跳跳。
有时候黎嫣嫣使坏,在黎烟快要越过的时候突然把皮筋提高,七岁的黎烟便会鼓着嘴生气,她生气的时候不叫“小姨”,而是连名带姓:“黎嫣嫣,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坏蛋!”
黎嫣嫣便捏捏小屁孩的脸:“大坏蛋带小坏蛋去吃好吃的好不好?”
算是哄她。
从那时候黎嫣嫣便开始在伞面绘玫瑰,盛放与枯萎,却一把也卖不掉,全堆积在仓库。
反而七岁小屁孩绘的伞面卖了出去,黎烟曾引以为傲,却忽略了小姨脸上笑意有多勉强。
出租车停下,他们到了。
仓库外长了无数杂草,并未上锁的门本应因生锈而难以打开才对,可黎烟轻轻一推就开了。
“孟叔叔,你猜放了十年的油纸伞会变成什么样?”
“大概……会氧化?”
破败、褪色、枯萎,是一把沉积多年的伞理应的结局。
她掀开货架上的巨大苫布。
它们虽不是崭新如初,却也和破败毫不相干。
油纸伞是需要护理的,否则会变干变脆,它们要时常淋雨,才能不失光泽。
黎烟猜测,它们最后一次被护理,是在上一个寒冬。
流沙席卷灭顶而不自知
数不清架子上究竟有多少把伞。
十年前。孟斯奕在心中暗自计算,那时候他和嫣嫣刚认识不久,读大二。
“黎烟,”他的身影有些僵直,“为什么带我来这?”
为什么?
黎烟觉得自己是个拧巴的人,既心疼小姨为一厢情愿蹉跎半生,又暗暗窃喜眼前这个男人还不曾为一个人深切的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