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汐解释道:“我只是想劝丞相晚几年再称魏公。”
荀公达当然知道。
他叹息道:“听我一言,不要去劝,免得与丞相离心。”
这话他没对荀文若说,那是找骂。
他虽然年纪比荀文若大,但是比荀文若矮了一辈,不是他有资格管的。
但季汐就不同了。
季汐并不听荀公达的劝告,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想去试试。
他问:“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曹孟德这个时候称魏公主要就是闲的,如果内部发生叛乱,或者有外敌入侵,哪有闲工夫去想称魏公的事?
但叛乱或者敌袭不是天天有。
劝曹孟德先平定汉中,暂缓称魏公是最好的办法了。
荀公达摇头。
季汐说道:“既然你没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让我去试试。”
荀公达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
他和荀文若一样也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见季汐不听劝告,直接就将人扣留在府上。
季汐没想到荀公达会来这一手。
荀文若没有等到季汐回家吃晚饭,而是等来了荀公达府上的人。
是前来报信的。
说是季汐和荀公达相谈甚欢打算留宿,晚上不回家了。
荀文若没有往别处想。
两家是亲戚,季汐在亲戚家住一晚没什么好担心的。
第二天荀文若如往常一般去上班。
董公仁率先建议丞相称魏公,在前一晚收到密信的群臣纷纷响应。
只有荀文若一人坚决反对。
曹孟德气得脸色都变了,但是没有办法。荀文若不同意,他称魏公的事情就成不了。
这事只能作罢。
通过这件事他彻底认清了荀文若是忠于朝廷的,而不是忠于他的。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他了。
荀公达下班回家后才放季汐回家,对季汐来说已经晚了,再去劝曹孟德暂缓称魏公已经没了作用。
荀文若见季汐情绪低落,关心地问道:“你怎么了?”
季汐摇头,不愿多说。
荀文若已经在曹孟德那里表明了立场,曹孟德肯定会想方设法将荀文若调离中枢。
以此表明态度,逼荀文若回心转意。
现在不是只劝曹孟德暂缓称魏公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还要劝曹孟德暂且不要对荀文若下手。
作者有话要说:
史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译文: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到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因病留在寿春,喝下毒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