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大招下来,可以看出太子李隆基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且他和太平公主间的政斗也愈发剑拔弩张。
而削弱了李隆基势力的唐睿宗李旦却在这个时候选择让位于太子李隆基。
无疑是又给太子李隆基一方增加了势力,而他自己退居幕后。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睿宗李旦让位给李隆基是一场父慈子孝。
太子李隆基开始不肯当皇帝,说自己功劳浅薄怎么能当皇帝,但是唐睿宗李旦却说自己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全是因为太子李隆基的功劳。
但是太子李隆基还是不肯当皇帝,唐睿宗李旦又说,你既然是孝子,为什么非要等朕死了在继位。
最后太子李隆基答应了唐睿宗李旦,继位登基。】
父慈子孝!
天幕上出现了这个闪亮大字!
但是李旦看到这几个大字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父慈子孝,反倒是危机重重。
李旦开始心口发闷,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之前的操作,面上他是放权给了太子李隆基,但是放权之前他却集力打击了李隆基的势力。
这般,就算李隆基有皇帝之名,但并没有皇帝的实力,这种场景似曾相识,让李旦想到了第一次登基的自己。
自己退居幕后是真心让位,还是为了让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实力互相消耗?
直播间前的众帝王心里都和明镜一般,皇权面前哪有那么多的父慈子孝。
【李显】:真父慈子孝。
李显开口讽刺,他觉得李旦真的太能装了,给自己树立如此高大的形象,让后世歌颂他。
【单看这段历史记载,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父慈子孝。
而唐睿宗李旦也因为这几次让位给后人留下了谦逊懦弱无能的印象。
以至于后期的先天政变,大家的固有印象是不是这场政变是太平公主造反而导致的?
接下来咱们一起分析分析,大唐的第五次政变,先天政变的诱因是什么,它针对的当真太平公主么?】
【阿斗】:怎么又政变了。
阿斗不由感叹道,这已经是唐朝发生的第五次政变了。
“阿斗,你觉得这次政变是否是因为太平公主造反。”刘备趁着神迹还没开始分析,赶紧问阿斗。
“按理说应该是太平公主,太子李隆基上位前,他们两人就是政敌。”阿斗分析。
“但是儿子不明白,她就算政斗成功有又何用,李唐又不是没有可以继承的皇子,再说太上皇李旦还活着。”阿斗想不明白。
之前神迹分析过,历史上很难再出现第二个武则天,特别太平公主的身份还是公主,于李唐宗族而言是外人。
“倘若发动政变的原因是太上皇李旦呢?”刘备给了自家儿子一个新思路。
阿斗瞪大眼睛,一瞬间,阿斗又觉得逻辑通顺了。
第303章
【唐睿宗李旦虽然成为了太上皇,但是他并未把所有大权交接给唐玄宗李隆基。
《旧唐书》记载,已经是太上老君唐睿宗李旦每隔五天就在太极殿上朝,并且对自己的称呼还是曰朕,三品已上官员的任免大权仍旧在太上皇李旦手中。
而登基的皇帝李隆基,只能在武德殿上朝,并且身为皇帝的李隆基不能自称朕,只能自称予,手中只有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
这么说吧,也就是大官还是李旦说了算。】
*
蜀
“这和唐睿宗李旦自己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太子李隆基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阿斗皱着眉头,他觉得这样根本不叫让位。
【阿斗】:既然这样,他还让什么位!自己当皇帝算了!
*
唐太宗,唐
唐太宗李世民早就预料到,皇权交接哪有那么容易,若李旦真想交接权利,之前也不用如此打压太子李隆基。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隆基之前就因为宰相里有很多太平公主的势力,因此想谋反。
从这里的记载咱们可以看出李隆基刚登基就谋划政变,要知道政变可不是一时兴起,咱们姑且把谋划政变的时间往前推。
面对强势的妹妹和意图政变的太子,李旦如何自保才是最完美的选择呢?】
*
秦
“成为太上皇。”公子扶苏道,果真唐睿宗李旦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在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方势力都强的情况下,但凡一方权利失控,唐睿宗李旦恐难自保。
但是退位成太上皇,如此体面的让位,从大义上唐玄宗李隆基就不能对他做什么。